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月18日,重庆市15281户获得首批配租公租房资格的申请人,将陆续收到配租确认书,配租确认书中明确注明房源所在小区名称,房号和预订入住时间以及需要办理的相关手续等事项。这批市民选中的鸳鸯片区民心佳园首批房源将在4月交房,康庄美地将在6月交房。这是重庆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计划中第一批受惠者。现租住在渝中区两路口的老人童孝琼当得知自己被抽中后,不无感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这个花甲老人能住上宽敞明亮、租金便宜的公租房!”今年60岁的童孝琼是重庆市第一个申请公租房的人。获得入住资格的群体中以重庆市城镇居民为主,还有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引进人才等。

2011年,全国含棚户区改造的住房保障发展规划达到1000万套,2010年这一数字是580万套,增加了72%。“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建设3600万套,覆盖城镇20%的低收入家庭。从今年开始,大量保障性住房陆续竣工,将有越来越多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进政府补助的保障房中。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投入大幅度增长。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把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当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无法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住房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开始持续增强住房保障的力度,各项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规模日益扩大,中央和省市级政府对住房保障的投入逐年大幅度增长,2006年以前,中央对所有保障房累计投入为70亿元,到2007年,当年就达到80亿元,2008年,这一投入增加到350亿元。2009年则超过560亿元。2010年,全国住房保障规模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规划目标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改造)580万套,接近每年全国商品住宅竣工套数水平,当年实际新开工达到590万套。在国家的财政支出中,保障性住房达到达2358亿元,占到2.6%,比上年增长了37%。

二、保障模式因地制宜,保障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商品住宅价格、住房保障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别。各地在推进住房保障的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提出了适宜本地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政府财政支出能力的住房保障模式。其中,重庆市的三房合并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把流动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建设40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的重大举措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厦门市面向非低收入家庭的无缝对接方式重点解决了包括夹心层在内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模式,在政府的强势主导组织建设和管理下,分布在全市的十几个小区同步开工建设,进展迅速,大批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已住进了低租金的公租房;北京市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棚户区大规模改造等多种保障性住房共同推进模式,更是极大地改善了高房价下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开工面积3648万平方米,约占同期住房总规模的1/3,累计解决了35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11年,北京将开工建设20万套保障房,其中公租房6万套;上海将建设22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公租房4万套。未来几年,随着中央政府的强化要求和指导,各地住房保障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广大低收入家庭将有望很快通过轮候制度住上政府倾力打造的保障性住房。

三、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对于缓解住房供给压力意义重大

我的一个研究生毕业留在北京后,一直想在北京买房结婚,但由于家庭条件所限,一直凑不够首付款。随着年纪不断增长,结婚压力也越来越大。北京从2009年开始推出新一轮的保障性住房后,他们根据自身条件申请了限价房,现在已获得房源资格,只等2012年竣工入住结婚了。房子,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太重要了。没有稳定的居所,就很难安心工作与生活。在大城市,这样的情况还是相当普遍的。过去的高房价只能望房兴叹,而目前全国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将最大程度惠及这些年轻人,对于安居乐业,社会稳定与和谐都至关重要。

保障性住房,不仅可以平抑房价,还能有效缓解住房供给压力。从北京市过去经济适用住房发展对平抑房价的作用效果可以明显看出,当一个区域保障性住房规模较大,特别在建设和销售阶段,对于平抑周边区域项目价格的作用相当显著。目前,这一示范效应已从一二线城市向三线城市传导。很多中小城市近两年房价上涨也比较迅速,但随着当地政府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后,一方面分解了部分购房需求,缓解了住房供给压力;另一方面,也对周边区域开发商产生价格示范作用。

在保障性住房短缺时期,各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都被装入商品房供应筐内。商品房供不应求的巨大矛盾和缺口,导致房价一路攀升。有些中低收入家庭在无奈之下,只能倾尽全家之力,透支未来的消费支出,被迫购房商品房。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可以极大地分解住房需求,让20%的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房来解决居住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商品房供给压力,还能稳定房价,快速解决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

四、根据房价差异,确定产权式或租赁式保障模式

当然,1000万套的住房保障发展目标,分解到各个地方,应鼓励各个地方根据房价水平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选择不同的供应方式。或新建出售,或新建出租,或存量收购,或发放补贴等。如像北京、上海这样高房价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避免其他以售为主的保障房因与商品住宅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寻租或投资获利行为。如北京某些区域限价房只有8000元,而同地段商品房超过30000万元,这类地区推广产权式保障房,势必会带来寻租行为。而一些中小城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存量住房市场租金又比较便宜,政府可以更多地依靠社会资源解决公租房来源的问题,比如先征用包租再分租给低收入家庭,或直接给低收入家庭发租金补贴。当然,在这样经济适用住房与商品房差价不大的地区,也可以建设一些经济适用住房,即可以尽快收回资金,减轻财政负担,又可以调动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积极性,在能承受的价格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或改善住房条件。

五、公开住房保障规划,给社会公众明确的心理预期。

当前,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制定科学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级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包括“十二五”期间每年的发展规模和在各个城市的分布等,给社会大众一个明确的希望和心理预期。让广大老百姓知道这1000万套甚至3600万套保障房是不是跟自己有关系,是否在准入范围内,是否可以耐心排队就能在几年之内轮候上。这一点对于稳定市场非常重要。同时,各地要尽快公布各类保障房的供应对象、申请家庭准入范围、审核程序、租金与售价核定依据和标准、管理与退出要求等,制度完善了,保障性住房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合理有序的分配和使用、管理。

住房保障的宏伟规划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更艰巨的任务是找地、筹资、建设、分配和管理,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与任职责任目标相结合,积极行动起来,各部门通力合作,动员全社会能力,确保这一惠及民心的工程能顺利实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话题:



0

推荐

文林峰

文林峰

19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主要从事住宅与房地产业研究领域,特别在产业政策、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市场分析、住房保障以及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主持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部级重大课题研究. 著有《住房公共政策》、《中国人居评价指标研究》、《中国住房发展报告》、《物业管理面面观》、《房改政策知多少》、《二手房交易》、《百姓购房365问》、《最新城市房屋拆迁指南》(合著)、《说房改话买房》(合著)等多部著作。累积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

文章